星島學生報《S-file》採訪 – 社交平台分工成形

上星期,我們在《星島日報》學生報《S-file》的採訪裡,探討年輕一代使用社交平台的趨勢。想知道 Willy 對 Facebook 、 Snapchat 和 Instagram 有什麼最新的見解?看看以下面的文章啦!

青春限定Snapchat

根據今年月九月一個關於社交平台的調查, Instagram 在香港的用戶滲透率為70%,後起之秀 Snapchat 的用戶量在一年間由19%上升至46%, Instagram 和 Snapchat 在香港的滲透率分別居於亞太區的第二及第一位, Facebook 在香港的皇者地位似乎岌岌可危。面對誰能在未來稱霸的問題,數碼營銷專家、 Fimmick 業務總監及 Adfocate 創辦人賴志偉卻認為一個社交平台難以滿足所有人,因此現今不同的社交平台都有不同的功能:「 Facebook 是大眾的資訊渠道, Snapchat 不會『留底』,有各種濾鏡,營造一種新潮的感覺」。

featured-community

Photo Credit: Snapchat

Willy 亦指即使新興平台用戶年齡層較低,但在未來也未必能成為主流:「大家只會在某個人生階段使用 Snapchat ,例如青春期。就如很多人年輕時都很愛打電玩,但長大成人後就不再愛玩了。」 Willy 解釋指,社交平台強調人際黏度,社交圈子內的朋友都在使用該平台的話,大家就會轉移到該平台。當用戶走出學校,成為社會人士的時候,就會發現 Snapchat 小眾化的優點反而成為了缺點。皆因不同的社交平台有不同的溝通方式, Snapchat 隨意、私密化的溝通方式不太適用於社會工作的環境。

新興社交平台的啟示

即使新興的社交平台可能是「青春限定」,但也揭示了社交平台整體的發展趨勢。 Instagram 和 Snapchat 的內容都是以圖片分享為主, Willy 指的確存在圖像化的趨勢,尤其愈來愈多資訊以影片來表達,因為影片能令用戶停留較長時間。但他亦指:「文字仍有其價值,因為文字能提供想像空間,而且成本低。大家在未來仍要摸索圖像和文字的合適比例。」 Instagram 和 Snapchat 另一個特點是私密化, Willy 表示社交平台有碎片化的趨勢,大眾追求更「貼地」的氣氛,但他說:「人人都想要有一個私密的空間,但不會希望成為終日留在家中的宅男。」碎片化的社交平台會繼續存在,提供分工較仔細或者私密化的空間給大眾,部分人會由小眾走到大眾平台,或在不同平台擁有不同身分,因此他認為有不同類型的社交平台其實是健康的發展。

Facebook 的危與機

Facebook 用戶的增長率比其他平台低, Willy 認為這是自然不過的事,「香港現在已經有五百萬個 Facebook 用戶,因此用戶數目的增長自然會放緩, Facebook 的新目標是提升用戶的使用時間和活躍度。」但事實上,不少人選擇在 Facebook 「潛水」,減少發文,而且 Facebook 正流失13至18歲的用戶,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資訊太雜亂,「朋友」太多, Willy 指 Facebook 有太多用戶,新用戶的消息難以被注意,因此 Facebook 正不斷調整動態牆(News Feed)的演算法,實行「重質不重量」,把不活躍的用戶動態過濾。

Number-of-monthly-active-Facebook-Marketing-users-worldwide-as-of-3rd-quarter-2016.png

Willy 亦說:「雖然 Facebook 的私密性比較低,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個優點,因為 Facebook 在將來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履歷表。」凡在網上走過必留下痕迹,因此社交平台的歷史可以被視為一個人的名聲。那麼不是更難在 Facebook 隨意地跟朋友聊天說笑嗎?但如 Willy 所說,私事可以在其他平台發表,這便是社交平台的分工愈來愈仔細的趨勢。

「原刊於12/13/2016《星島日報》學生報《S-file》」

Leave a comment